你的位置:首页 > 律所动态 > 正大论著

井冈山畅想

浏览量:1311

井冈山畅想

           

炎夏八月,离开高楼林立、热浪扑面的南国,车行六个钟,进入八百里井冈。但见满目青翠,流水潺潺,精神一振,顿生清凉。

在山上的两天时间一晃而过,当年红军激战的黄洋界,毛泽东居住过的地方,生产工字银元的造币厂,一处处遗迹走过,硝烟早已散去,音容尚可怀想。

起个大早,六点钟登上高高的山岗,站定在一棵茂盛挺拔的大树旁,耳边山风浩荡,鸟虫鸣唱,抚今追昔,激情飞扬。俯瞰八百里井冈,群山巍巍;遥想亿万年青史,云天茫茫。

九十年前的金秋十月,西北风带来阵阵秋凉,井冈山苍翠中略现红黄。一队不足千人的队伍,越过湘赣边界,来到巍巍井冈。为首的青壮年男子高大魁梧,乍看有几分书生模样,待到走近,才发现脸上写着不同寻常的坚毅刚强。男子止住脚步,凝望眼前巨人般的山岗。那一刻,静静的山岗,一定触动了他心中一直魂牵梦绕的远大理想。

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,时事变幻,风云激荡。两年前,他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,意气风发,支持北伐,革命热情高涨,毛泽东的名字,在国共两党高层传扬。未料一年后,国民党在蒋介石主持下整党,不得已辞去部长,投身农运,担任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。数月前,蒋介石、汪精卫相继清党,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。毛泽东领导了湖南的秋收起义,进攻长沙失败后,他没有灰心丧气徘徊观望,毅然拉上队伍,来到罗霄山脉中段的巍巍井冈。

井冈山并非乐土,这里偏僻落后,当地的袁文才、王佐带着数百人枪占山为王。毛泽东耐心说服,争取到他们的支持,站稳脚跟,扩大了工农武装。

如何在困难的环境里取得胜利,毛泽东苦思冥想,写出了指导革命的光辉篇章: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上下一致,官兵平等,为解放劳苦大众打仗。这支原本穷途末路的队伍,不再只为自身生存而奋斗,目标迅速高大上。打破军队的等级制度,明确发展方向,这支原本成分复杂的队伍,迅速迸发出惊人的力量。

接触红军后,有些聪明的国民党军队将领也开始学习红军的做法,但终因等级观念根深蒂固,无法彻底实行官兵平等,更无从落实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。除了升官发财不知道为何打仗,没有灵魂的军队,哪来活力?不过如行尸走肉模样。

两军对垒,一方打仗是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,一方处处为自己着想,境界高下立判,结果亦不难想象。

 

半年后的1928年4月28日,映山红开遍了井冈。又一支队伍从山下开过来,领头的一个中年人农民模样,后面紧跟的一个青年则书生模样。毛泽东带着自己的队伍从山上大步流星迎来,两支队伍会师,两双大手紧紧握上。“朱德同志、陈毅同志,终于把你们盼来了”,毛泽东浓重的湖南口音,激动而高亢。 

这是一支八一南昌起义队伍的残部,上井冈山之前,1927年9月,南昌起义队伍在广东潮汕地区遭遇惨败,主要领导人纷纷出走,整连整排的士兵逃散,随时面临瓦解的危险。原本负责指挥留守部队掩护主力南下的朱德,成了留下来的最高领导。

这位云南讲武堂出身的中年军人,此刻面对的八百残兵,主体既非自己滇军部下、更非自己四川老乡,他义无反顾,勇敢站出来,带领这支队伍转战湘南,寻找新的发展方向。利用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良机,他们发动湘南起义,一度占领了近十个县,队伍发展到8000余人。因中共湘南特委执行盲动主义政策,乱烧乱杀,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结束立即向湘南地区反扑,失去群众基础的朱德队伍无法在当地立足,无奈向井冈山转移,这才有了举世闻名的朱毛会师。

毛泽东的确是一直关注着朱德带领的这支队伍,盼着他们上山。早在上井冈山之初,毛泽东于1927年10月22日带领队伍在遂川县大汾镇遭遇当地团总萧家壁的突然袭击,部队被打散,其中一个营转到湘南,与朱德部汇合,直到12月才返回井冈山,两军已取得联系。毛泽东还派出何长工多方寻找,与朱德部商量会师事宜。毕竟,毛泽东带上井冈山的队伍,以叶挺独立团的新兵、两湖地区的农军、安源路矿的工人武装为主体,在军事素质上,没法与以黄埔学生军为主体的南昌起义队伍相比。朱德是云南讲武堂出身的职业军人,后来的战神、黄埔军校的高材生林彪也在这支队伍中,这对弥补毛泽东专业军事知识的不足,极为重要。

朱德经过半年的奋斗与观望,终于带领队伍上了井冈山,毛泽东一扫不久前被错误宣布“开除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、降为师长”的不快,破天荒挎上驳壳枪,来到朱德面前,还诙谐地说了一句:“挎上驳壳枪,师长见军长”。

朱毛红军在井冈山站住脚以后,又向赣南闽西发展,创建了中央根据地。除了山区便于开展游击战的自然条件,包括井冈山在内的赣南闽西地区以客家人为主体的民族结构,乃是红军在此得以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条件。

客家人是汉族中一个特征鲜明的独特民系,由晋代以来屡次自北方躲避战乱南迁的中原地区移民演化形成,大致在南宋末年在赣南闽西地区成形,保留了最多汉族文化传统。客家人恪守传统,但并不一味封闭保守,接纳外来新鲜事物反较汉族其他民系为易。客家人还是新思想制度的创造者和积极传播者,创制拜上帝教的洪秀全是客家人,爆发金田起义的广西桂平一带也是客家人的地盘,创制三民主义的孙中山也是客家人。客家人在历史上多次迁徙,在南方多地都有分布,上井冈山的队伍中,来自四川的朱德、来自湖南的胡耀邦,也是客家人后裔。

千百年来对客家人影响深远的家庭宗族意识、天下为公思想、佛教救世理论,与共产党“上下一致、世界大同、共产主义”的新口号相契合呼应。骨子里的群体意识和家国情怀,令客家人对这些外来者多了同情和宽容,甚至寄予了莫大的希望。客家人与客家文化,是红军得以生根发芽、发展壮大的肥沃社会土壤。

如果这说服力还不够,请看红军发展史上在非客家人地区的湘南遭遇挫败的例证。朱德、陈毅上井冈山前想开辟湘南根据地,没有成功。朱毛会师两个月后,朱德、陈毅遵照湖南省委指示进攻湘南,毛泽东坚决反对,后陈毅率28团、29团攻打郴县,先胜后败,29团以湘南农民为主体,思乡心切,在郴县竟自行解散,陈毅等人狼狈退回井冈山。同为偏僻落后的农村,红军无法立足湘南,只能向赣南闽西发展,这里边,应该有毛泽东对社会文化的洞察和敏感。

井冈山的三位领袖,毛泽东是出身农民的哲人,朱德是出身农民的军人,陈毅是出身官宦之家的海归知识分子,三人性格各异,毛泽东刚强,朱德宽厚,陈毅灵活。三人同为诗人,都有数量可观的诗词作品传世,可见都是性情中人,虽屡有争执甚至斗争,终能和衷共济,顾全大局,以毛泽东为首,一起开创了井冈山的新局面。朱德受过专业的军事指挥训练,陈毅喝过洋墨水,毛泽东只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,然而毛是井冈山公认的主心骨,盖因毛泽东既熟知历史,又熟悉国情,对本土文化没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士和海归,对中国的事情总有些隔膜,这正是有些土气的毛泽东有优势的地方。

古今成大事者,皆应运而生,风云际会,舍我其谁。又尝历艰难困苦,屡败屡战,百折不挠,终成大业。这样的史诗大剧,九十年前在井冈山上演,而今历历如在眼前。

最后化用毛泽东的词,以一首诗做结:

久有凌云志,今上井冈山。

天风时浩荡,流水任潺湲。

四季景殊异,五味叹中年。

英雄当奋起,何须梦桃源。

(本文作者:张琦彬律师广东正大方略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,电话:13322817469

上一篇:我在泰山等你

下一篇:夜行火车

http://www.zdfllaw.com © arzde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05061627号 广东正大方略律师事务所